人文与经济管理学院 报道
“青年人眼中,中国当代的乡村是什么样子?农大生一次次的乡村调研,去丰富眼中的乡村。” 这是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小队阡陌见闻记录者在“农大生下乡记”新媒体矩阵平台上的自我介绍,这样的自我介绍还同时出现在了抖音、快手、微博、哔哩哔哩、小红书、西瓜、微信视频和公众号等多个新媒体平台上,这也是文经学院师生在党建“红桥计划”的引领下,在“发现村庄”大学生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,与校团委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“探访乡土中国,争作强农先锋”深度结合生成的子项目。
6月26日至7月10日,团队成员在尺坎村连续开展了为期14天的暑期调研,有些成员已经在春季学期不止一次来过村庄,探访村情,与部分村民逐步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关系。暑期集中驻村调研过程中,成员综合运用课堂学到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、新媒体营销等知识,重点从物质生产、乡村治理、科学文化三方面开展调查,他们和乡亲们一起深入田间地头,亲手体验农事活动;开展入户访谈,熟悉乡村结构,了解乡村社会治理和运行过程;参与村民生活,了解村民们文化生活和需要,与此同时,采录了大量影像资料。
实地调研后,团队成员立即投入到新媒体矩阵的运营中,将经过精心剪辑制作的短视频和乡村观察随感,逐步投放到各新媒体平台上,用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视角和表达方式,传递出还留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故事,以及那些未被遗忘的文化与记忆,在各平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。
“青年人眼中的老村是什么样子?青年人眼中的老村又是怎样迸发着生机活力?一个没有特点,朴实普通的乡村有了解和研究的价值吗?” 这是团队成员一直思考并需要回答的问题。公管专业二学位学生张宸认为,尺坎村像中国很多乡村一样普通,这也意味着它具有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和发展困境,走进尺坎,也是走进一个真实的、具有代表性的村庄。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,有责任和义务把目光投向这些老去的村庄,用脚步丈量乡土中国的深处,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,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课。
公管214学生杨和柳表示:“驻村期间,我们与村民一样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我们一路走着,一路攀谈着,一路拍摄着,体会到了真实的农村生活。我们看见了傍晚时分推着堆满作物的农用车回家的大婶,看见了在河水流速极快但还要下水劳作,被水流吸住差点爬不上来的大叔,除了农闲时间,村里的生活并不能用安逸舒适来形容,每个人都被现实生活紧紧包裹着。在切身感受乡村真实生活的同时,我们也感到肩上担负的责任,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,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,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要历经实践,付出努力的过程,在探访村庄的同时,我们尝试用青年人的学识和智慧,为村庄做出一份贡献,不仅‘青’见老村,更能持续地‘青’献老村”。(供稿:张宸、杨和柳 供图:李雪娇、周广硕、丁晨宇、姚小毛)